提升管理,为客户创造价值!
Mon - Fri : 09:00 - 18:00
as@angelstar.com.cn
0755-82800303

映秀重建的尴尬:5A景区67家个人旅店全是“黑户”

“映秀不是当年的映秀,不是悲惨的映秀,也不是地质灾害频发的映秀,而是一个安全的映秀。映秀下一步要继续完善产业,淡化悲情的情绪。” 5月7日,映秀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刘志宏在“推荐”映秀旅游时反复强调。

  为了发展映秀旅游,汶川尝试了很多努力:去丽江等地考察;引进汶川一米阳光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,希望照搬“丽江模式”;请来了成都宽窄巷子的设计者……然而,映秀的旅游始终不起色。据统计,映秀2012年的旅游收入是2400万元,人均创收只有1600元。

  近日,国家旅游局通过了映秀5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。然而,留给映秀的是名分与身份的尴尬,“消防不过关,不能办营业执照”的67家“黑户”旅店,职能重叠,分工不明的景区管理。

现状:自然景观基本恢复

  这一次回访,早报记者没有选择重走都汶公路。

  2008年5月14日,汶川地震第三天,早报记者曾沿着这条被震断的“生命线”徒步48公里与第一批救援部队一同挺进了“震中”映秀。

  灾后重建中,当地政府在2011年修通了都汶高速,从都江堰驾车到映秀由之前的70分钟缩减到15分钟,既绕又险的都汶公路,瞬间跌出了映秀人外出的第一选择。

  映秀的藏羌式风情小镇,看起来比2010年刚落成时还要漂亮:街道上多了几十座木质凉亭,偶尔还会看到昂首阔步的根雕“金牛”,渔子溪河边修建了宽敞的长廊,而各式各样的店招牌也是一道风景。

  但相比地震3周年时,映秀更吸引外人的却是环抱的群山。地震时四周的山体被震碎,到处可见成片的裸露山石,犹如身体上的一道道伤疤。早报记者当年曾担心这些裸露的山体经雨水冲刷后会愈发支离破碎,映秀会成为泥石流多发地。然而,5年过去了,多数裸露的山体已经长出了绿色植被,映秀显得郁郁葱葱。

  “映秀的自然景观已恢复到震前的99.99%了。”村民胡良兵说。

  至此,从住房到大山,(除了地震遗址)映秀的外表已全然没有了“灾区”的痕迹。

生意:“追车女子”钱雯

  映秀人在灾难面前的坚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一直令外界钦佩。

  早在板房时期,他们就突破了“灾民”的标签与束缚,没有“等靠要”,而是抓住了援建者、媒体记者、“过路客”的这股人流,开设了一批商店、饭店和旅馆。每当有人抵达映秀,刚下车,就会被一群人围起来,询问你是否要吃饭、住店。

  这样的场景,5年后依旧存在。走在映秀街头,不时就会有人笑脸相迎询问“吃饭不”、“住店不”。

  5月5日12时,早报记者在映秀镇“漩口中学地震遗址”斜对面遇到了老熟人——26岁的女子钱雯。地震重建后,她与婆婆在安置房开了一家“婆媳饭店”。

  刚打完招呼,路对面就驶来了一辆白色越野车。钱雯抢先迎了上去,她小跑着,挥着手(相距3米)朝越野车大喊“吃饭不”。

  越野车司机似乎注意到了钱雯,减慢车速,回头看了看她。钱雯加快了脚步,追着车屁股继续高喊“吃饭不”。

  越野车“迟疑”了大约3秒钟,还是加速驶离了,扬起的灰尘,飞进了钱雯尚未合拢的嘴巴。

  其实每到饭点,钱雯大都会站在马路边“拉客”,而为了留住每一个可能的过路顾客,她经常会追着车屁股跑上几回。但她的成功率并不高:在采访期间,早报记者看到她追过21辆车,只带回了两辆车的生意,成功率不足10%。

  不过,钱雯倒是很乐观,她说生意不好做,但干哪一行都不易,“现在有房住,还有一份收入,已满足了。”

  如今,震后映秀幸存的6500余人中,有1000多人外出打工,剩下的4000余人,相当一部分将空闲的房间拿出来,开办了饭店、商店、旅馆等经营性场所。据映秀镇最新统计,映秀在册的个体户已有265户,其中餐饮73户,食品类79户,其他113户。此外,映秀还有67家已在营业,但尚未通过注册的旅店。

  早报记者采访的63名居民,62人已不认为自己是“灾民”,47岁的李术琴等人说,“援建都结束两年了,早不是灾区了,剩下的就靠我们自己了。”

生活:休闲业远未复苏

  映秀在地震前是个工业小镇,靠着电厂、药厂、烟草公司、铝厂等多家公司的单位职工与往返都江堰、汶川的“过路客”,撑起了小镇的繁荣。刘志宏说,“映秀人之前是很有优越感的。”

  映秀渔子溪村支书蒋永福回忆,映秀在地震前就曾想借力刚落成的紫平铺水库打造“圣湖旅游胜地”。然而,映秀旅游业的梦想被汶川地震瞬间击破,而紫平铺水库亦被一些学界人士指责诱发了汶川地震。

  休闲产业可以管窥一个地方民众的生活发展水平。如今,映秀的休闲产业依旧远不如震前。映秀甚至没有一家歌舞厅。今年5月,仅有的2家KTV也陷入了经营困境,其中一家在街边贴出了转让广告。

  2008年6月,蒋永福等人曾向早报记者描述过地震前的映秀:饭店、旅馆、歌舞厅众多,“好耍得很”。今年5月,即使是旅游旺季,映秀的夜晚也异常安静,晚上10时大街上已少有人影,镇中心的渔子溪河两岸,只有两家烧烤店偶尔冒起烟火。

  “除非映秀的旅游日后真能火起来,否则这里的商业气息不会再回到震前了。原因很简单,地震前这里有6000多名流动的消费群体,现在这里只剩下6000多名本地居民了。”映秀工商所所长杨明涛说。

  几年来,很多市民一直希望映秀能恢复歌舞厅等娱乐场所。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,他们跳的“锅庄”(一种藏族舞蹈)不应只是在节日上跳给游客看,更应该跳给自己看。

尴尬:草坪种菜的景区

  重建后,汶川县欲将映秀打造成旅游胜地,希望化灾难为机遇,借力大地震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。而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的映秀人也亟须旅游业维持生计、发家致富。

  然而,映秀面临的问题却一大箩,无论是居民还是政府工作人员都欠缺经验和意识。早报记者注意到,灾后重建中从农村“进城”的农民,如何能迅速转变原有的“种地”思维,跟得上旅游发展的步伐,显得很急迫。

  汶川地震夺去了映秀5462人的生命,重建后映秀镇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巨变:映秀除了黄家村、黄家院村与老街村没有在异地重建外,其余村寨人员均集中安置到了映秀;震后因碍于土地等资源限制,震前拉动映秀经济的电厂、药厂等的6000余名职工(连带家属)已不再居住在此。

  走在映秀镇的大街上,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:一些人为了“不浪费土地”将景区内的草坪、花坛里的花苗铲除,种上了小白菜、豆角等绿叶菜;有的人为了拓展空间,靠着别墅外墙搭起了帐篷;就连镇中心渔子溪河的景观长廊,也有居民围着景观树,在树坑上栽种了小葱。

  据早报记者估算,在这个新评的国家5A景区内,居民区附近有1/3的绿化带种菜栽葱,成为了映秀独有的一道尴尬风景。

  其实,映秀的城管队曾进行过执法。多名居民称:今年4月,几名城管将一处居民私种在草坪上的蔬菜拔掉,结果引起了居民的强烈不满,“闹得很凶。”

  在采访中,刘志宏承认有居民在景区绿化带种菜,政府一直在劝导、制止,但“农民变身服务者,不论是知识储备、服务意识还需要时间调整”。

难题:没执照的“黑旅店”

  映秀成功升级成了5A级景区,但景区的旅店却存在着难题:唯一的企业酒店备受争议,而67家个体旅店都是“黑户”。

  映秀只有一家企业酒店——映秀大酒店。该酒店于2012年开门营业,营业地就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的后面,这里曾是东莞援建的“映秀镇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”,其简介牌写明:全部为国家切块映秀镇地震遗址纪念地项目资金。

  汶川县的一名宣传干事说:起初酒店方没敢把“映秀镇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”的牌匾拿掉,但影响了生意;于是,酒店方干脆把这块牌匾拿掉;然而,映秀大酒店的店招牌因距离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太近,经常“闯入”游客的镜头,很多游客就在网上发帖质疑;于是,酒店方又将店招牌拆除重新安装,“藏”在酒店背后。

  就此,刘志宏回应:交流中心“变身”酒店,是因“发展会展经济的需要”,目前旅店接待能力只有700人/天,下一步映秀想再引进一家大酒店。

  尴尬的不止映秀大酒店。目前映秀居民开办的67家旅店全是“黑户”:消防不过关,始终没法办理工商营业执照。

  映秀工商所张蓉副所长说,工商登记现在实行的是前置审批,通过消防验收后,才能办营业执照。然而,映秀的个体旅店因无法通过消防验收,所以不能办营业执照。就此,工商所早已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过。

  而汶川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称,映秀自2011年已向汶川县政府、工商、公安等部门反映多次,希望能将个体旅店由“黑”转“白”,但上级职能部门始终没为映秀“开口子”。

  不过,映秀工商所所长杨明涛说,工商所对映秀的“黑旅店”是做了监管的,如:登记、签订责任协议等。而张蓉说,工商登记正在改革为“商事登记”,这样就能解决“黑户”难题。

  李术琴等十几人说,映秀旅店的“非法状态”持续了近5年。这期间,消防部门的人来过,建议每层楼放一个灭火器;工商部门也发过单子,要求对入住客人进行登记。然而,一些居民私底下承认个体旅店未纳入正常监管,必然存在着监管漏洞。

  其实,映秀的执法部门曾进行过执法。“这就是法律与现实的冲突,没有办法,(失地)老百姓要生活,没办法。”杨明涛苦笑着说。

困局:“丽江模式”水土不服

  近年来,映秀确定了“以旅游为龙头,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农业和轻工业”的发展思路。但尴尬的是:自2011年灾后重建完工后,映秀的旅游始终不温不火,没有达到各方的预期。

  据映秀外聘的景区管理公司——四川中大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经营部经理胡建说,来映秀的游客绝大多数属“无效客流”,不吃饭、不购物也没住宿等消费,“不能带来实际的收入。”

  胡建的这一说法,得到了映秀居民与政府官员的认同,这已成为了映秀旅游业最令人恼火的事情。映秀镇的数据显示:2012年映秀的旅游收入是2400万元,人均创收只有1600元。

  为了发展映秀旅游,汶川尝试了很多努力:去丽江等地考察;引进汶川一米阳光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,希望照搬“丽江模式”;请来了成都宽窄巷子的设计者……

  然而,映秀的旅游始终不起色。2012年,“一米阳光”最终败退映秀,宣告了“丽江模式”不适合映秀。

  今年5月,因芦山地震的影响,映秀的游客数量出现了大幅下滑,映秀居民称游客减少了50%,而刘志宏说,减少有2/3。

  2012年6月,为了申报5A级景区,汶川成立了映秀景区管理处。然而,令基层管理人员头疼的还有管理机制。有人反映:映秀景区管理处的业务指导部门是汶川县旅游局和景区管理局,但同时又属于映秀镇政府管,很多职责与政府部门重叠,分工不明。

  就此,刘志宏说政府工作人员发展旅游业,也需一个学习、提高的过程。

争议:村民公墓卖花被骂

  在通往地震死难者公墓的爱心路上,有这样一群渔子溪村的村民,他们每天都手捧黄色的菊花,沿路叫卖,每束鲜花(3朵)售价10元,旅游旺季时有20余人,淡季也有10余人。

  地震后,映秀发展旅游业始终没能摆脱外界的争议,“消费灾难”的指责一浪又一浪。而公墓卖花的人是遭遇游客谩骂最多的一个群体,甚至有人曾被游客暴打。

  57岁的叶志群告诉早报记者:从业4年,平均每天被游客骂不下3次。游客的意见大致是:我们捐了那么多钱,你们怎么不免费送一束(菊花);你们怎么赚死人的钱。

  41岁的刘浦华感觉有些委屈。她说:“我们的菊花不是大风刮来的,是花钱从成都买来的,游客来公墓缅怀,本就需要鲜花,我们是依据市场需求来卖花。”

  如何对待公墓卖花人?它其实蕴藏着世人对待“地震灾区”的认知和态度,它甚至影响到“灾民”是否能及时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,捐款的“好心人”能够理性认识自己的付出。

  5月7日,刘志宏在“推荐”映秀旅游时反复强调:映秀不是当年的映秀,不是悲惨的映秀,也不是地质灾害频发的映秀,而是一个安全的映秀。映秀下一步要继续完善产业,淡化悲情的情绪,这样,才会有更多的游客就餐、住宿。

  刘志宏说:“灾区变景区,家园变花园,农民变市民,映秀早已不是灾区了。”在采访中,他拜托媒体朋友将映秀看成一个普通的镇,不要把它拔得很高,“这样外界审视我们的目光就更平常一些,现在我们想发展娱乐业都有顾虑,怕外人说‘莺歌燕舞’。”

  多日来,四川宣传部门的一些负责人一再强调“地震都过去5年了”,建议早报记者多写些灾区重建后的现状,少提灾难往事。目前,成都正在全力迎接财富论坛的召开,而都江堰等曾经的灾区,正在大力发展房地产业。

  2011年,在汶川地震3周年时,早报曾刊登了报道《重走汶川“生命线”:现在见面终于敢笑问“在哪发财”》。5周年,映秀人已很愿意与外来人聊一聊旅游,大声谈一谈赚钱了。

  5月4日,蒋永福反问:”你说映秀人怎样做才算是对全国人民的感恩?我们能够自食其力,能够发展起来了,日子过好了,就是最大的感恩。“

早报记者 于松 邱萧芜 发自映秀